彭博商業週刊台灣創刊號閱讀心得


Bloomberg BusinessWeek美國商業週刊終於來台灣了,基於部落客趕時髦,我也去買了一本創刊號,畢竟每天看他們免費的網路版,也要偶爾貢獻一下,除了99元台幣外,也來貢獻一點我對創刊號的讀者意見。
 
本期雜誌涵蓋七大框架,包括全球經濟、公司與產業、政治與政策、科技、市場與金融、特寫、贏家專刊,主要應該是由香港人編譯,所以很多字的用法看在台灣讀者眼裡會有些異味,但還不至於看不懂,例如「3D打印vs 3D列印」「數碼化vs 數位化」「奧巴馬vs歐巴馬」等微小差異而已,對於繁體中文的統一化,我們台灣人遲早得適應、接受、並使用。一樣的英文字在中國、香港、台灣有不同的翻法,啤酒品牌Heineken香港大陸翻成喜力,台灣翻成海尼根,所以十年後,甚至不用那麼久,海尼根就會被喜力給統一了。
 
編排方面雖為雜誌,卻仍在限制中嘗試創新,很多地方用了粗體,不同顏色highlight起來用箭頭指向某處(或某人),善用數字說話,把一些關鍵數字另開獨立格顯示,因為人的心智容易被數據影響,縱使不重要,你把他標起來另成一區,他就變的重要了。
 
44頁的排版是個災難,不管他是否故意的,50頁的字體加粗只有某些斷落的第一行,我不知道這是在搞什麼,51頁開始右下角多了一個「箭頭」,很像網頁上那種「還有下一頁」的那種指示,我覺得這根本是畫蛇添足,看雜誌若是跨頁,不當然還有下一頁嗎,又不是做網頁連結!在美編方面真的不是越多越好。
 
扣掉書皮(封面和封底)有78頁,其中1頁是自身廣告,6頁是外部廠商廣告,廣告比僅有8.9%不到一成,算是很有誠意的內容策展,也許是新雜誌召客不易,也許是好雜誌的堅持,至於是哪個,一年後就知道了。一本雜誌裡有兩張訂購單也很意外,這種訂購單若用不著,我習慣都會把他撕下丟掉,以免造成閱讀和翻頁困擾。
 
有一頁索引,列出人物和公司的關鍵字,但中文人名和公司名卻用英文字母當索引,給人一股莫名其妙的感覺,例如周永明是C、小米是X、喜力(Heineken)是H,我是覺得這頁索引中英夾雜,有點滑稽且多餘,可以不需要,放頁廣告都好,雜誌又不是網站,需要為搜尋引擎下關鍵字,這感覺就是美國版硬要移植到中文版,並未考量在地環境和讀者感受。
 
Feature特寫就是專題報導,不知道是第一期輪到,還是繁體中文版就是「以香港為主」,42頁的專題報導「香港為什麼沒有Steve Jobs?」,雖然台灣和香港越來越像,台灣進步慢,但香港更慢,但還是感覺「太香港」,下個專題是台灣的微熱山丘,講的是「糕餅文創」,如果這專題是置入性行銷的話,那廣告再加8頁。不過我相信不是的。
 
好像講了很多缺點,我彷彿不喜歡這期雜誌對吧?錯,其實我講了都是小缺點,瑕不掩瑜,一本雜誌最重要的是內容、深度、和獨家性,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這一期沒有讓我失望,有趣、多元、極具深度、數據支持、圖表清楚、配色得宜、圖示的穿插,雖然輕薄但非常有料,比台灣那些厚而不實、廣告比占3分之一的商業性雜誌好太多了,別對號入座,我可沒說是什麼雜誌喔。
 
內容多元我就不提了,我講講「深度」,在本期雜誌中,至少「網路」和「運動」領域我算是專家,可以看出是否有深度的境界,書中除了沒有「台灣翻譯」外,其他真的都很棒,像是32頁的中國網路BAT(百度、阿里、騰訊)的「三國爭霸圖」,光這一頁我就看好久…還有我最喜歡的「贏家專刊」,第一篇是講紅襪老闆John Henry的故事,第二篇是講好萊塢低成本恐怖片製片、最後幾頁是講NBA球星Shaq O'Neal的退休人生,在台灣我們說俠客‧歐尼爾,在中國,他被翻成大鯊魚‧奧尼爾(Big Shaq),因為他曾為大陸運動品牌李寧代言過,加上大陸人發音都喜歡捲舌兒,所以又回到翻譯問題,不過Shaq的確看起來不像風度翩翩的俠客,反而像霸氣十足的鯊魚,好吧,這回大陸翻譯贏了。反正他們遲早會贏的。
 
很不錯的雜誌,下期我可能還會買來看。另外他們也有《彭博商業週刊》APP可以免費下載喔。
 
   

請登入留言



客服信箱:iam@wendellyu.com / 客服電話:0983-208318